找到相关内容76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而且与法律、制度规定等对人的外在规范相比较,佛教的“正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和调适,是内在的、第一位的,“从心开始”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世界和谐的思想基础。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集体、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如何调适思想观念,以缓解乃至化解...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62873196.html
  • 心灵的宁静系世间和谐之基础——关于佛教心性论与荣辱观

    众生之“心”,以达到对心的调适,正确地用心、调心、摄心、静心、安心的。在此,必须首先澄清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佛法所倡导的“一切唯心所造”教义,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命题,是一种对于人们心灵之主观见之于客观...正视现实,调适、调伏自心,以达到自心和谐安宁之境界,并以此为基础,普被群机,度化大众,共守唯意业马首是瞻之三业,缔造世间的和谐。而世尊老人家的存在,以及他自身的觉行,非常具体地向众生、僧团、社会展示,...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91460233.html
  • 天台十乘观法的理观和事行

    进行,即:观不思议境、发菩提心、善巧安心止观、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这十种法门犹如轮辕辐辏,能成车乘,运载众生,直达涅槃寂静境界,故称“十法成乘”或“十乘观法”。...位。   在其余九乘观法中,就修习的功用而言,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至第六道品调适为入理之常规,即正行;第七对治助开是为对治障道,助开于正观之行,故为助行,以此来成就前面的观法。从第八知位次以下三法,是...

    心 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5656762.html
  •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

    唯识学中谈到许多生活调适的法门,它们是心理调适的指引和情绪管理的方法,是精神生活成长的资粮,也是修行觉悟的重点。现代人过着纷扰紧张的生活,抱着功利多欲的价值观念,免不了有情绪失调的痛苦。这些痛苦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现代人必须善于运用唯识的技巧,作心理调适。兹选择唯识法门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方法,阐释如下:   〈一〉遍行技术的运用   唯识学告诉我们,意识的作用是整体性的。...

    郑石岩(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心理|唯识|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225311556.html
  •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

    (俗谛),才可能周遍涵容成就一切种智(中谛)。中谛就是真我的根本,是常、乐、我、净的源头,是创造性生活的根源。   五、唯识法门在心理健康上的应用   唯识学中谈到许多生活调适的法门,它们是心理调适的指引和情绪管理的方法,是精神生活成长的资粮,也是修行觉悟的重点。现代人过着纷扰紧张的生活,抱着功利多欲的价值观念,免不了有情绪失调的痛苦。这些痛苦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现代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43543661.html
  • 略述《摩诃止观》

    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呵厌尘欲,如断外缘,弃绝五盖,如治内疾,调适五事,如学轮绳,行于五法,如作不废。”此二十五方便“约事为观,调粗人细,检散令静,故为止观远方便也。”  具五缘是:...爱着,这个爱着心也同样是塞,也必须加以破除。如此于——能、——所、——心,节节检校,破塞养通,是为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对自己的修证难依所愿而行,即关于自己所修持的法门是否调适,不能不加以周密的...

    释法庆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13665700.html
  • 从庙产兴学风波看民国时期的政教关系

    简要说明庙产兴学由来的基础上,对庙产兴学过程中的政教冲突与调适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并对庙产兴学及民国政教关系的特点作了总体的评价。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庙产兴学 政教关系  所谓“庙产兴学”,...论及,本文主要探讨1927~1937年庙产兴学风波中政教之间的冲突与调适,由此反思民国时期政教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庙产兴学的由来  庙产兴学的始作俑者,是康有为和张之洞。1898年5月22日,...

    陈金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4970791.html
  •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

    不杀生及茹素的倡导。佛教对生态文明的贡献,以及对改善生态环境、树立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指导意义,首要的并不在于佛教具体对生态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和要求,而是佛教提供了什么样的思路和心理调适机制。因为,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实际上是以有情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以心态调适为基础的。此点,在前几年被抄作得十分火爆的“香格里拉”问题上,即可发现其端倪:固然,香格里拉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美誉;但在这种...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65284629.html
  • 出世与入世的葛藤──从义学僧侣到开国元勋的巨赞法师之研究

    政治立场的不同所造成的。  本篇论文的研究,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理念、佛学思想以及他成为中共的开国元勋之后在中共统治下的调适与作为。笔者希望能透过这三个部分的研究,来了解巨赞法师如何从...版。  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3年五刷。  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吴老择口述,《台湾佛教一甲子:吴老择先生访谈录...

    蔡美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20455650.html
  • 《高僧传合集》与宋夏金时期窗北的佛教

    与儒、道等合流趋同的势头是完全一致的,它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在中原内地和西北地区都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形势而进行的自我调适调适的结果,使佛教不论在内地还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更加适合社会各阶级、阶层的需要,因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佛教能有此顽强、灵活的调适、应变能力,又是其内在生命活力的体现,影响如此之大的西北佛教,理应有数以百计的高僧出现。而不应象《高僧传合集》所载那样寥寥无几。这里的问题仍出在“...

    德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25357451.html